關於Carl Zeiss的T*鍍膜
世上存在的鏡頭鍍膜種類有很多,Nikon的Nano Coating, Fuji的EBC, Pentax的SMC,...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最鐘愛的Carl Zeiss T*先看看一篇網上別人寫的T* vs HFT比較
"蔡司是鏡頭鍍膜的老祖宗,他的後期頂級T*鍍膜跟它的鏡頭本身同樣有名。T*鍍膜與祿來HFT鍍膜、福倫達AR鍍膜、徠卡鍍膜、施耐德MRC鍍膜、羅敦斯德鍍膜(特別是大幅頭的)等共築了一道絕美的色彩風景線。這些鍍膜風格各異,各有自己獨到的技術特色,為這些世界名鏡增輝添彩。
1、正如有資料說,「HFT特有效果是色彩凝重與畫面空間感,此方面略勝於原有蔡司公司的傳統T*超級多層鍍膜工藝」,這是HFT很牛的地方,鏡頭的空間感加上立體感,營造了電影般的夢幻效果;
2、祿來HFT的色彩非常正,鮮豔而真實,但在大紅大綠混雜時略有偏色,很輕微,不像蔡司T*有偏青明顯的現象;
3、祿來HFT非常通透,猶勝蔡司T*;
4、祿來HFT鍍膜比較軟,即相對蔡司T*而言要嬌氣一些,使用時注意儘量別擦傷;
5、在抗眩光上,祿來HFT略遜,蔡司T*抗眩光更好。
以上文章是有少量錯誤之處,跟據Carl Zeiss官方網站的說明,T*的T是解作"Transmission Layer",就是通光層的意思,而非上文所述的"Transparency"。
傳說中有另一個T的源自德文的"Tarnung",英文為"Camouflage"或是"Disguise",中文意思則為「隱身」。 要說明Tarnung的出處,可以從最早的蔡司鍍膜MC (multi-coating)說起。
傳說中有另一個T的源自德文的"Tarnung",英文為"Camouflage"或是"Disguise",中文意思則為「隱身」。 要說明Tarnung的出處,可以從最早的蔡司鍍膜MC (multi-coating)說起。
鏡頭鍍膜最早的發展,是二戰時期望遠鏡(特別是狙擊手望遠鏡)會反射陽光而曝露自身位置。納粹軍方委任國家軍工蔡司光學研發望遠鏡頭防反光技術。蔡司的答案就是多重鏡頭鍍膜,在可見光反射最低的情況下,在能量守恆的情況下,就能使最大限度的可見光通過。換言之,攝影鏡頭鍍膜的應用,其實是軍工的副產物。
T*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三期:MC,T及T*。在東德鏡頭名廠Carl Zeiss Jena的銘環上,見有的MC字樣,就是戰後較早期的蔡司鍍膜。因此選購此類舊鏡時,選購有MC或T字樣的會有更佳的光學表現。
蔡司鏡頭有兩大賣點,一是經典的鏡頭結構,另一是蔡司鍍膜。兩樣合起來,就成就了獨步天下的「蔡味」。「蔡味」是甚麼?台灣人會叫「空氣感」,一種虛無飄渺的感覺。其實「蔡味」包含了兩部分,分別是銳利度及微反差(micro-contrast)。蔡司鏡頭銳利度原自極佳的光學結構,以及優質的玻璃鏡片。另一部分,則是蔡司打穿空氣的威力 -- 「空氣感」,來源正正是本文所探討的T*鍍膜。
由MC到T*的進化,直到HFT鍍膜,追求的都是更佳的可見光通光度,MC的85%左右,到T*的95%以上。通光愈強,鏡頭所能保留的細節愈佳。微反差,就是說鄰近光點之間的光度差。微反差愈強,我們人腦對圖像的感覺就是更銳利。試舉一個例子,我在兩個灰階度相近的色卡中放入一張色卡,整張圖片的立體感會由人腦自動加強。人類立體感的感覺原是由於兩眼間的視差,由腦部補完而形成。另一個立體感產生的機制是影像間的光度差(或叫對比度),以下圖的例子,可以看到對比越大的位置,前後的感覺越明顯。有科學研究曾對微對比,解像力及立體度進行測量,發現三者之間是有著某種的關係。T*鍍膜提升微反差以及蔡司鏡頭的高解像力下,相片的立體感自然地有所提升。
以上的心理現像仍未可以充份地說明為何T*會擁有更佳的「空氣感」。T*其實是有7層的鍍膜,分別對應不同波長(色彩)的可見光。面HFT與T*最大的分別,就是選擇的鍍膜濾色波長。T*較為重視短波長的可見光(紫藍色)的通光度。原因是當空氣比較混濁時,紫藍色光的散射會比紅綠色光要強很多。因此,蔡司在T*的開發上,很注重藍色散射光的通光度,務求令散射的光能最大限度地復原。筆者手上有4支蔡司鏡頭(Contax G 28mm, 45mm, 90mm 及 ZF 50mm Makro Planar),均可見紫紅色的鍍膜,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上的T*鏡頭,是否都看到這個紫紅色?(注意鍍膜顏色只能在特定角度可見,由於是多重鍍膜,不同角度可見不同顏色)
Contax G 小三元的T*鍍膜顏色( 網路圖片)
說明了T*的色彩取向後,大家應該能隱約了解到,T*的暗位表現,以及在陰霾天氣下,表現一定是超卓。之前我不是說T*可以打穿空氣嗎?對,紫藍色射散光的保留,加上蔡司鏡頭結構的超高解像力,加強暗位的微對比,這,就是天下無雙的「蔡司味」。
老鏡的味道,原自鏡頭的光學缺憾。對,就連世上最強的蔡司,所製作的T*,也有其弱點。其一就是高光位很容易過曝,原因是,暗位通光度及高光位通光度不一致,暗位通光度高(比如80%),而高光位通光度則更高(比如97%),平均測光時會容易做成過曝,而其他廠的鏡頭沒有這個暗位細節保留的高度重視,因此高光位「爆光」現象會較為少見。因此,用蔡斯鏡頭拍正片時,最好還是調低半級以保留更多高光細節。(你的感光元件動態範圍不足而已!!!!)
另一個弱點是暗位會有少量偏藍的情況。原因也是一樣,暗位的細節對紫藍色保留較多,色彩也自然較藍。大家可以上網找一找Hasselblad Planar 80mm 銀鏡及CF T*的比較,大部份人也說舊鍍膜較紅,CF版較藍。不過這是個人喜好,筆者喜愛藍色,所以T*暗位偏藍,對我而言不是一個缺點,反而是一個優點。如果喜歡大紅大綠,鍍膜通光波長的不同,HFT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T*是最近才容許日本有限度製作的德國國寶級工藝,以前日本製而擁有T*的鏡頭是要運回德國進行鍍膜加工。除暗位微對比,抗flare外,T*還可以糾正鏡片偏色。這樣接近完美的鍍膜,世上只此一家,很想要吧!
P.S.1. HFT工藝原為Carl Zeiss, Voigtlander及Rollei三家共有,但Zeiss及Voigtlander的焗爐壞了以後,由於Zeiss已開發出T*多層鍍膜技術,於是只剩下Rollei一家繼續使用HFT鍍膜
P.S.2 經查證後T為單層鍍膜,T*為多層鍍膜(可達至7層),HFT是在T以後,T*以前開發出的技術
P.S.3 T*不是只有唯一設計,而是會跟據玻璃特性而作修正,所以每支鏡頭及不同時代,不同代工廠的鏡頭也是有鍍膜差異
相關文章: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