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頓以後:從康泰時到耶拿與基輔(四)
(續上文)
根據1946年2月26日的內部通告, 薩爾費爾德需要將生產相機的產能於9-10月提升至每月300台, 11-12月提升至每月500台,1947年1 月提升至700台,2月800台及3月600台。這張內容通告寫明了運送至基輔的相機型號及編號。總數有3800台的耶拿康泰時被編入生產程序,而實際所生產的數字可能稍有出入。
薩爾費爾德的工廠製作完成耶拿康泰時後就整體遷移至基輔的窩瓦工廠。此後,由於98%的生產器材被蘇聯接收,東德政府向卡爾‧蔡司的薩爾費爾德工廠及耶拿工廠注資。 赫姆夏特教授(Dr.
Hemscheidt)是重建過程中最重要人物,而他後來則轉到了西柏林蔡司‧依康的舊格茨工廠工作。我找到一份由卡爾‧蔡司‧奧伯科亨董事亨氏‧科帕班得(Heinz Küppenbender)一份關於 “Kontaxgruppe” 的電報,可見他對於康泰時相機生產線的轉移是非常在意。當中特別提及到為其他蔡司產品提供支援,並忘掉曾經於德累斯頓生產的康泰時連動測距相機。
蘇聯吸收了很大部份的卡爾‧蔡司及蔡司‧依康的工程人員及管理人員並開始了新的計劃。我找不到直接的證據證明文森堡被帶至蘇聯,留在德累斯頓或是前往了耶拿。要注意的是,蔡司‧依康是卡爾‧蔡司的子公司,與卡爾‧蔡司‧耶拿是兩間不同的公司。兩家公司的記錄是分開,只有鏡頭設計,光學觀景器及於顯微鏡及望遠鏡的相機安裝方法有被保存至公司記錄。不幸地,我於旅程中沒有足夠時間更深入尋找此一方面的資料。
自1947年起,基輔相機開始於窩瓦工廠生產,而基輔的名字則被正式採用。很多早期基輔相機是可以清昕看到康泰時的商標。這表示由薩爾費爾德轉移到基輔時包含了很多相機的獨立部件。在德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蘇聯的組裝人員可以很快地這些部件組裝起來。而我們所知,很多早期的基輔鏡頭與卡爾‧蔡司‧耶拿的鏡頭是使用同一套的編號。
基輔相機 |
(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