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不同的康泰時I型相機
斯特凡‧鮑姆加特,瑞典隆德 (Stefan Baumgartner of Lund, Sweden)
大約10年前我參觀倫敦大英博物館之時,看到了一台外型奇特的康泰時I型相機(圖1),這令我回憶起那台20多年前收集到相機。我原以為這台相機原是一名熱愛相機的收藏家為了能夠看到康泰時I型相機的內部而製作,但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了另一台這樣相似的相機就不太可能是一個巧合。這台相機很可能是一台產自蔡司工廠的特別版本。
(圖1)大英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展品櫃(1990年拍攝),一台康泰時相機背部被切開以展示內部結構。下方的相片為徠卡(Leica)設計師奧斯卡‧巴納克(Oscar Barnack)。由於博物館展品會定期更換,我不確定現在是否仍在展出。 |
兩者的分別
我手上的相機(圖2)與一般的康泰時I型有何分別?我的相機是一台功能完整,快門及連動測光均可正常運作。快門速度由1/1000到1/25秒,以及Z快門(德文的”Zeit”,意思是”時間”),綜合其他的特徵可歸類為一台3型(model)相機。機身號碼V32713顯示出生產年份為1933左右,而鏡頭的生產年份則無法準確判定。
(圖2)特殊版本的康泰時I型
前面版有四個鑽孔,可看出連動測光系統的齒輪。這支鏡頭是一支改動過的5cm F/2 Sonnar,編號為0000000。 |
相機的機身上被鑽開了數個不同大小的孔洞以展示機身內部的機械結構。相機的背部則有買個長方型的洞,全開放的背部可清楚看到快門及過片系統(圖3)。
(圖3)相機背面
背部有數個位置被切開以顯示內部的快門及過片系統。可拆除的背部保留了中央部份作為物理支撐。
|
原來位於相機背部左方的機身締號,由於此一相機的位置不足,被改至中部的支撐柱上(圖4)。
(圖4)相機編號
位置改到餘下的金屬部位。 |
為防止受傷,原來非常銳利的過片鏈輪被打磨得非常光滑(圖5)。
(圖5)菲林過片系統 原來尖銳的鏈輪被打磨得非常光滑 |
於大英博物館的相機背部刻有”1935-488”的字樣,這組數字並沒有刻在我的相機上。我不清楚這組數字是作內部使用或是蔡司官方的數字。這組數字似乎是由人手刻上,很可能是博物館收藏的年份及藏品編號。
相機的頂部亦被切開(圖6)以展示快門及連動測距系統。有趣的是所有的轉盤及把手都沒有被拆走,分別為回片桿,快門釋放按鈕及拍攝計數表。
(圖6)相機的上方被拆除,可清楚看到快門及連動測光系統。此圖可看出快門按鈕附近的金屬是很仔地被移除掉。 |
鏡頭(圖7)似乎是第一代的50mm F/2 Sonnar (cf. Kuc, auf den Spuren der Contax, P.174),但與書上所顯示的圖像並不一樣。第一,特別版的最小光圈值為F/32,而一般版則為F/22。第二,此鏡頭並沒有光圈葉,光圈設定則固定在F/8。第三,相頭編號為0000000,或許可以解釋到此鏡的獨特性。相機前方有四個4-5mm直徑的圓孔,每一個的位置的是對焦-測距系統的齒輪交接點。因此,觀看的人可以了解到連動測光系統是如何移動,不同齒輪間的關係,以及推動鏡頭及對焦環的機制。
(圖7)鏡頭
此鏡頭是一支第一代的5cm
F/2 Sonnar,鏡身編號為0000000。在右方,光圈最小值顯示為22及32。我至今仍未見過一支黑色版的F/2
Sonnar康泰時鏡頭。後期的非全鍍鉻版最小光圈值為F/22。 |
此相機的設計目的為何?
理性地分析這台相機應是用作展示康泰時I型相機的工藝技術。問題是這台相機展示的顧客群是誰?這是一台放在相機店用作說服顧客購買康泰時而非徠卡之用?如果是這樣,蔡司應有少量製作這類相機,世上能找到類似的相機。又或是由於蔡司沒有參與1932年3月的萊比錫展覽(cf. Kuc, loc. cit. P.),這台相機是用作展示予被蔡司邀請至德累斯頓的攝影記者?又或是內部用作教學用途的相機?
理性地分析這台相機應是用作展示康泰時I型相機的工藝技術。問題是這台相機展示的顧客群是誰?這是一台放在相機店用作說服顧客購買康泰時而非徠卡之用?如果是這樣,蔡司應有少量製作這類相機,世上能找到類似的相機。又或是由於蔡司沒有參與1932年3月的萊比錫展覽(cf. Kuc, loc. cit. P.),這台相機是用作展示予被蔡司邀請至德累斯頓的攝影記者?又或是內部用作教學用途的相機?
由於我未聽說過類似相機的存在,我能找到的只有上述的兩台,我無法找出他們的用途,希望有人能就此提供更多的資料。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