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頓以後:從康泰時到耶拿與基輔(一)

凌晨12:05 jk 0 Comments

德累斯頓以後:從康泰時到耶拿與基,拉里‧古帕斯 著,蔡司歷史協會期刊2001年春季刊
Larry Gubas, After Dresden: the migration of the Contax to Jena and Kiev, Zeiss Historica Journal, Spring 2001

一直以來,我就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蔡司‧依康相機有著不一樣的好奇。由於種種的因素,德國各地生產的相機部件都停產了,當中原因包括原料改作軍事用途、盟軍於德國各地的轟炸、以及戰後蘇聯將德累斯及柏林的剩餘物資及工具作為戰爭賠償的一部份,運至德國以外地方。我最近看到一些關於基輔相機的書刊,但對此一歷史並沒有多大的陳述,原因是他們的描述只是建基於對產品及廣告的觀察。事實上蔡司‧依康於1972年已退出相機市場,而戰後身處德累斯的蔡司‧依康人員則組成很多細小的「合作社」。於東德共產政府的統治下只有極少量的歷史紀錄留存下來。55年後,直接參與該歷史進程的人大多已死去,因此,我在此嘗試總結一下我所了解的真相以及一些傳說。最後,我前往德國朝聖並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相關的資料。

一開始的時候,我前往了德累斯及耶拿。在德累斯,我發現大部分蔡司‧依康的工廠經已被拆除,只剩下兩處屬於額內曼的建築,分別位於榮漢斯街(Junghans Street)及舒特華街(Schandauer Street)。其主樓及「59號樓」已改為戰後相機廠的名稱,亦即是現在的潘太康人民企業(VEB Pentacon)。建築物的外部可見額內曼及蔡司‧依康的商標。內部的辦公室塗上了近1/4吋厚的白油以掩蓋所有過去資本主義的痕跡。主樓現在已改社德累斯科技博物館(原文是Dresden Technical Museum,譯者查證後應是Dresden Technical Collections, Technische Sammlungen Dresden),並於一樓原來辦公室的位置復原為額內曼時期的模樣。於入口大堂中央可見大理石地板上的額內曼的商標,牆身則還原為早期的深綠色配以白色鑲邊,以實木鑲作裝飾。於大堂中央立起了創始人海因里希‧額內曼(Heinrich Ernemann)的半身像。每一個辦公室的門上,都有一大片由黃銅製成,相機快門樣的額內曼商標。,雖然只有很少的資助,德累斯市仍努力地經營這所博物館。館內有不少有趣的科技展品(當然有攝影相關展品),是個值得一去參觀的地方。於200011,這裡進行了一埸傑出的蔡司‧依康歷史座談會。


於德累斯我找不到任何關於蔡司的文檔,但在耶拿的旅程,我卻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資訊。這些資料大多是蘇聯於戰後奪取蔡司‧依康的資產,以及卡爾‧蔡司重建光學及相機工業的過程。回程後,我閱讀了另一名會員山姆‧雪曼(Sam Sherman)所寫的文章。除了在德國取得的資料外,我亦找出了與現居美國的前蔡司‧依康設計師休伯特(Hubert Nerwin)及漢斯‧伯德(Hans Padelt)訪談擇錄及書信,以及細讀描述伯特‧奧圖(Bernd Otto)及科特‧尤拿(Kurt Jüttner)於德國工作時的書籍。尤拿先生本人慷慨地分享了他於耶拿康泰時的所見所聞。以下,我將會總結一下我所了解的資訊。

(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