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頓以後:從康泰時到耶拿與基輔(二)
(續上文)
作為戰爭賠償的一部份,蘇聯於1945年要求康泰時相機的生產線完全移送到蘇聯境內。此款「新」製作的相機最初被稱為窩瓦(Volga)*。德累斯頓的康泰時連動測距相機生產自此中止。現有的資料未能證實這是否戰爭賠償協議的一部份,但就已知的事實來看康泰時的遷移應有寫入到協議當中。為何蘇聯會容許在其控制的地區中有直接的競爭?**當蘇聯抵達耶拿和德累斯頓後康泰時很快被充公起來,當中似乎似乎經過周詳的計劃。蔡司公司的管理層了解到自身的狀況,便配合地在短時間內完成將工廠轉移的任務。
與之前常寫的協議不同,蘇聯很詳細地寫出他們的要求。蘇聯要求蔡司提供完整的設計藍圖。此外,由於當時並沒有一條正在運作的康泰時生產線,蘇聯要求蔡司先在東德重整生產線。這樣就能夠確保轉移工廠的物料及蘇聯新相機的質量。在生產物料及器具轉移至窩瓦工廠以前,有少量的康泰時相機及配件被生產出來。蔡司‧依康則為卡爾‧蔡司提供人員及物料。需留意的是蔡司‧依康為卡爾‧蔡司的子公司,而蘇聯則要求卡爾‧蔡司為生產線的組裝公司,並非直接要求蔡司‧依康提供器具。
同型號的康泰時相機,上為蔡司‧依康商標版,下為卡爾‧蔡司‧耶拿 |
我於耶拿時看到一本卡爾‧蔡司的營運存檔(Betrieb Archiv Carl
Zeiss, BACZ),裡面有著很仔細的相機設計圖。該書包含了每一件零件及組裝部件的技術繪圖。每張圖表都有寫明繪製日期,大部份都是戰後數年內繪製,只有少量為戰前或戰時所繪製。大部份的繪圖標誌為卡爾‧蔡司‧耶拿,亦有少量標示為蔡司‧依康‧德累斯頓。這與戰前的德累斯頓康泰時並不相同。於此本存檔中我沒有看到包含基輔或是窩瓦商標的前檔板設計圖,但從相關的標書我認為該前檔板是窩瓦而非基輔。
此份文件指出生產的地點並非耶拿,而是離耶拿約一小時車程的薩爾費爾德(Saalfeld)。這裡亦是後來東蔡生產威拉(Werra)相機的地方。耶拿康泰時,相關鏡頭及配件都是於此工廠生產。我非常肯定這些於薩爾費爾德前基輔時期生產的康泰時就是世人所認知的耶拿康泰時。(參見C. 白瑞傑(C. Barringer)於1999年春的文章)
(待續)
*窩瓦河是蘇聯境內的一條河流
**這句譯者看不太明白, 原句是”Why would the Russians permit
direct competition in a location that they controlled.”
***譯註:康泰時相機應有數個不同的Trade Mark,分別為戰前的Zeiss Ikon(德累斯頓製)及戰後的Carl Zeiss Jena(薩爾費爾德製)
0 意見: